10月26日,國務院印發(fā)《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積極安全有序發(fā)展核電”、“積極穩(wěn)妥開展核能供熱示范”。這是近10年來政策首次使用“積極”一詞來對核電發(fā)展進行表述。
11月3日,在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王大中,獲得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新華社報道指出,王大中院士在先進核能技術研發(fā)領域耕耘數十年,領導清華大學核能研究團隊以提高核能的安全性為主要學術理念,讓我國固有安全核電技術領跑全球。
2020年度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只有兩人,除了王大中外,另一位獲得者是中國航空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后者為中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貢獻也十分巨大。
一方面在“碳中和”大背景下,核電也和風光等清潔能源一起開始挑起了我國能源轉型的大梁;另一方面,在核電安全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王大中院士能站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反映出我國核電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已取得突破。而擁有核電安全的技術,不但能在先進核能技術開發(fā)領域解決“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同時對我國核電的健康發(fā)展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
自9月以來,核電概念股一改往日萎靡不振的走勢,主要核電相關上市公司股價迎來了久違的上漲,并且漲勢凌厲。
上海電力(600021.SH)、中國核電(601985.SH)、江蘇神通(002438.SZ)等股9月至今累計大漲逾20%,其中中國核電區(qū)間內累計漲幅達31.2%,總市值歷經兩年多再次回到1000億市值上方。
但拉長核電、風電和光伏指數歷史K線看,同花順風電和光伏指數2020年以來實現翻番,核電指數漲幅則不到50%。
那么,與2020年以來市場火爆的風電及光伏相比,同樣作為清潔能源的核電,這些年為何未能與風光一樣獲得市場的簇擁?曾經的門外漢似乎正重回資本市場視野,核電是否宣告回歸了?
小而強的核電,春風已徐來
世界上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它周圍的電子構成的。氫原子核的融合和重原子核的分裂都能放出能量,分別稱為核聚變能和核裂變能,簡稱核能或核電。
全球核電技術發(fā)展已有70年,我國的核電技術起步不算早,1991年秦山一期核電站的投用才結束了我國無核電的歷史。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的投用,宣告著我國大型商用核電步入成長期。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比較完整的核工業(yè)體系的國家之一。國際原子能機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42臺,其中中國有48臺,占比10.86%。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運行核電機組增至52臺。
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fā)生嚴重核泄漏事故,在國際上引發(fā)對核電發(fā)展的擔憂。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核電審批也歷經了“叫停”、“放緩”、“重啟”的起伏階段。
在2016年-2018年,我國核電行業(yè)發(fā)展一度陷入停滯。直到2019年初,核電新項目才開始獲得核準,標志著我國核電發(fā)展開始重啟。
此后,我國核電項目建設開始復蘇,2019年以來每年均有數個項目獲得核準。中國核能行業(yè)協會預計,到2025年,我國核電在運裝機達到70GW,在建30GW,對應十四五年均新增核準約5~6臺機組。
但由于核電的建設周期通常為5年,受2016-2018年核電審批停滯的影響,目前我國在建機組預計在2025-2026年才迎來投產高峰。
從能源層面看,盡管我國核電裝機量遠不及風電及光伏,但核電相對于風光電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在發(fā)電量巨大且穩(wěn)定,不受氣候變化影響,可謂是小而強。例如,大亞灣核電站每年為香港供電超過100億度,占香港用電量的四分之一,相當于香港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被大亞灣核電站“點亮”。大亞灣核電站每年向香港供應的電量,就達到了協鑫新能源、晶科科技、太陽能和林洋能源這四家光伏企業(yè)半年時間的總發(fā)電量。
利用小時數極高,是核電能在風光面前能實現“小而強”的原因。在2020年,我國核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高達7426.98小時,遠高于同期風電和光伏分別為2097小時和1160小時的平均利用小時數。
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約5103萬千瓦,分別僅為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的17.7%及19.7%,但核電的發(fā)電量卻分別達到了風電和光伏發(fā)電量的74%和132%。
憑借著高利用小時數,我國核電行業(yè)以少裝機容量帶來了高發(fā)電量,2021年前三季度發(fā)電量占比達到了4.99%,超過同期光伏發(fā)電量4.1%的占比。
上圖可以看到,受2011年-2018年國內核電發(fā)展放緩影響,我國核電發(fā)電量增速和占比提升緩慢。而隨著未來幾年新建的核電項目進入投運,核電發(fā)電量增速或能與正在大力建設的風光項目發(fā)電量增長相匹敵。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yè)協會,今年以來,我國田灣核電站、紅沿河核電站廠和石島灣核電廠各有一臺機組開始裝料,其中田灣核電站的6號機組和紅沿河核電站廠的1號機組已開始并網。而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核電和中國廣核在建核電機組就達13臺。
核電在自身節(jié)能減排的同時,還能為不便調度的風光電提供有力支持。我國核電項目主要聚集在沿海地區(qū),而沿海地區(qū)用電量大,也是近期“拉閘限電”的重要地區(qū)。能源轉型日趨迫切的今天,發(fā)展沿海核電正逢其時,是解決我國電力需求與供給的地理區(qū)位錯配問題的好方法。
中國廣核近日表示,目前公司大部分核電機組計劃電價均低于當地燃煤基準電價。這表明,核電作為穩(wěn)定、高效、清潔低碳的電源,在能源供應緊缺的背景下相對煤電具備了電力市場的競爭優(yōu)勢。
崛起的核電
在過去,我國受制于技術問題,核電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在王大中院士等技術骨干的努力下,我國核電技術日漸擺脫了對國外的依賴。
2020年11月,華龍一號全球首堆——中核集團福清核電5號機組首次并網成功。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其核電機組設備的國產化率達85%,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在核電發(fā)展逐步實現設計自主化和設備國產化的背景下,我國核電的整體技術水平目前也正處于第二代改進型向第三代核電技術過渡階段。對于國內核電行業(yè)來說,掌握了第三代核電技術,不但提升了我國核電的安全性和發(fā)電功率,也降低了成本,并為未來加大核電建設打下了基礎,以迎合“碳中和”的滾滾潮流。
核電設備是毛利率最高的環(huán)節(jié),擁有自主技術的核電企業(yè),有利于降低發(fā)電成本,提升整體毛利率。
根據興業(yè)證券,我國大亞灣核電站的設備主要依靠進口,導致該電站的發(fā)電成本達332.25元/MWh;而國產化率達到70%的核電站的發(fā)電成本則低至211.15元/MWh。
目前,我國只有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和中國華能集團4家企業(yè)擁有核電運營牌照,涉及的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中國核電、中國廣核(003816.SZ)和中廣核電力(01816.HK)等。
其中,中國廣核依托于中國第一批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成熟業(yè)務和技術,其核電業(yè)務規(guī)模占到全國一半以上。按發(fā)電量計,中國廣核是我國發(fā)電量最大的核電企業(yè),2020年核電市場份額達51%,其次是中國核電,市場份額為42%。
中國核電是中國核能利用的先鋒,擁有極少數國家才具備的完整核科技工業(yè)體系,積累了豐富的運營經驗與研發(fā)力量。
這兩家公司經過多年的合作研發(fā),共同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創(chuàng)新成果,是中國核電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是中國核電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大標志性成果。
發(fā)電的主力能源來源——煤炭供應緊張的情況下,第三代核電無論是更安全的技術,還是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運營的潛力,都有助于其在能源結構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
小結:“碳中和”目標、核電技術的進步,是近期核電重新歸來的原因。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有可能會看到核電政策的持續(xù)松動。
能源變革大幕已拉開,作為最有潛力替代火電的清潔能源之一,核電有望與風電和光伏一起引領我國的能源結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