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片中,鏡頭帶領我們“揭秘”福清核電“華龍一號”首堆的背后。

“華龍一號”全球首堆
2017年5月25日,福建福清核電站5號機組迎來歷史性時刻,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范工程即將進行穹頂吊裝。

福清核電站,中國大陸第九座核電站,5年后,全部建成的6臺百萬千萬級核電機組,每年將提供500億千萬時的電量,占福建省全年用電量的25%。

1千克鈾238的裂變,可以產生2萬兆瓦小時的能量,與燃燒2千噸煤釋放的能量一樣多。
面對如此驚人的釋放,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保證安全。蘇聯和日本兩起核事故的發(fā)生,讓全球核電建設幾度跌入寒冬,中國人將如何應對核泄漏威脅?
陳國才,華龍一號首堆建設的第一負責人,作為已經歷三個核電項目建設的負責人說到:“現場兩三天我就得去一趟,就相當這個是我的責任田,那我得確保我這個責任田安全可控”。

在世界核電市場上,因為第三代核電技術因為安全高效,成為主流,但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這項技術。2015年,中國自主研發(fā)的華龍一號首堆開工,僅僅在第一年就已經使用了3萬噸鋼筋。華龍一號的內外兩層安全殼,足可以抵御大型飛機的撞擊。

華龍一號最令人關注的技術創(chuàng)新,就在即將完成吊裝的穹頂之下。穹頂吊裝屬于核電工程的土建階段轉入安裝階段的一個轉折點。吊裝工作必須在風速小于每秒9.8米的天氣下進行,直徑46.8米,總重量340噸的巨型穹頂要提升到20層樓的高度。

穹頂之下,是華龍一號內部8萬立方米的自由容積,一旦發(fā)生意外,核泄漏都將被最大程度限制在這道屏障內。安裝階段,核反應堆將通過一條預置的通道送達華龍一號的心臟位置。

這里有第三代核電技術的非能動安全系統(tǒng)。在華龍一號完全喪失外部動力的情況下,3個容量達3000噸的冷卻水箱僅僅利用自然力就可以爭取到72小時的安全時間。

這讓華龍一號成為當今世界核電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福清核電5號機組建成發(fā)點以后,意味著我們中國自主三代的核電技術可以與國際上核電同臺競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