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張秋海從奮戰(zhàn)了3年多的紅沿河核電項目一線回到大亞灣,然后帶著新的任務,又邁開了新的征程,而這一次,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張世界地圖,他的目的地,在距離中國萬里之遙的羅馬尼亞。49歲的張秋海卸下中廣核工程公司紅沿河核電項目總經理的重擔,帶著“再干一番事業(yè)”的激動,走馬上任羅馬尼亞核電項目工作組副組長。沒有絲毫停歇,他認真地為“走出去”這一步做著謀劃和準備。而3年前的秋天,剛剛卸任嶺澳核電二期項目總經理的他,面對著中國地圖右上角的遼寧大連,同樣憧憬著“走出去”的新征程。不同的是,3年前,他從廣東走向全國;而現在,他要從大亞灣,走向全世界。
2014年2月20日,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張秋海”們的足跡,恰恰是工程公司成立十年來發(fā)展的縮影。
從0到1:把握形勢,堅定不移走專業(yè)化道路
南國的浪花不能忘記,2004年2月20日,時任中廣核集團公司總經理的賀禹為中廣核工程公司的成立剪彩,并鄭重指出,“這是中廣核專業(yè)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舉措”。實際上,自2003年開始醞釀籌備,到2004年正式成立,這一時期,也正是國家決策開展嶺澳核電二期建設、醞釀“積極發(fā)展核電”的重要時期。中廣核工程公司,也成為中國首家專業(yè)化的核電工程管理公司。這是中廣核敏銳的把握形勢,與國家核電新一輪發(fā)展緊密合拍的結果。為后面十年中廣核的發(fā)展,都奠定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2005年7月,我剛入職,在一次大會上,現場的一對條幅格外醒目,左邊是‘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右邊是‘做實,做大,做強’。公司領導說‘我們要珍惜形勢、把握形勢’,這讓人熱血沸騰!”2005年加盟工程公司的鐘雄談起當年仍記憶猶新。
從1到16:由‘單’而‘多’,從大亞灣走向全國
2005年12月15日,嶺澳核電二期實現主體開工,就此拉開了中國核電工程自主化、批量化建設的序幕。紅沿河核電項目作為中廣核走出廣東,第一個與他方合作、中國第一個高緯度地區(qū)建設的項目,對中廣核核電工程專業(yè)化能力的考驗不言而喻。仙浴灣的那片土地不能忘記,2006年初,當8個工程人作為第一批先鋒隊達到紅沿河現場。周圍的村民疑惑“這里的冬天只有兔子腳印,你們來干啥”,工程人給出了響亮的回答:我們就是要把工程建起來!三個月后,工程隊伍開始進駐,第一任項目部總經理李曉學回憶:“工程還沒主體動工,就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風雪襲擊,壓垮了房屋、砸斷了電線、吹折了碗口粗的水泥桿,但暴風雪過后的第二天,工地上就熱火朝天了!”
從紅沿河項目開始,中廣核工程公司走上了多項目建設的快車道。寧德核電站、陽江核電站、臺山核電站、防城港核電站陸續(xù)開工。工程公司從大亞灣走向全國,實現了多項目、多基地建設的跨越式發(fā)展。這一階段,工程公司致力于從業(yè)主到承包商的轉變,各項核心能力享譽業(yè)內,培育市場經營意識和經營能力逐步加強,成為具有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總承包單位。從最初的1臺機組建設,到高峰時期的16臺機組同時在建,全球第一的在建核電機組數量與容量,從某種程度上,彰顯了中廣核專業(yè)化發(fā)展道路的累累碩果。在業(yè)內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國家核電工程建設領域,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不僅如此,從嶺澳核電二期的國產化率60%到陽江核電5、6號機的85%;從成立之初的314人,到高峰時期的近7000人,這些數字都折射著一個公司的發(fā)展與壯大。
從M310到ACPR1000:在批量化建設中的核心跨越
從大亞灣引進法國技術M310開始,中廣核一刻也沒有忘記做好翻版加改進的工作。到了嶺澳核電二期,CPR1000就以“自主中國品牌”的身份得以亮相和應用。2005年,中廣核有了自己的設計院,這對于技術路線的研發(f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從嶺澳核電二期到紅沿河、寧德等核電站批量化建設的過程中,CPR1000持續(xù)改進,也越來越成熟。“已經投運的嶺澳核電二期、紅沿河核電1號機、寧德核電1號機,優(yōu)秀的運營業(yè)績,就是對工程建設質量和技術的成熟性、先進性最好的證明。”工程公司設計院院長黃學清說,“設計公司成立之后,一直在‘跑步中系鞋帶’,超常規(guī)的發(fā)展,僅用了3年就取得了核電設計必須的全部資質,這些都轉化為中廣核在技術研發(fā)上的核心競爭力。到了陽江核電3、4號的時候,我們推出的CPR1000+就得以成功應用。而去年,陽江核電5、6號機開始建設,ACPR技術型號也開始在工程建設中應用了。”
從“指揮部”到“AE公司”:從大亞灣走向全世界
在推進核電項目建設的同時,中廣核工程公司在不斷摸索對于復雜系統工程更為高效的管理模式。經過大亞灣核電、嶺澳核電一期、嶺澳核電二期等多項目成功建設,工程公司掌握了覆蓋核電建造全過程的核心技術和建設管理經驗,建立起產業(yè)鏈協同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平臺,形成了核電AE模式。在AE模式下,中廣核工程公司積極搭建協同管理平臺,提升裝備制造業(yè)整體水平,2009年聯合58家國內重要設備制造企業(yè)組建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合研發(fā)中心,目前成員已增加至74家。聯合研發(fā)中心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首臺套”政策,在CPR1000堆型核電站壓力容器、蒸汽發(fā)生器大型鍛件自主聯合研發(fā)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促進了我國核電自主化。
AE模式還有力地推動了產業(yè)轉型升級。為提高建安承包商的技術能力,促進國內核電建安行業(yè)發(fā)展,中廣核以市場承諾、技術使用權無償轉讓、聯合研發(fā)、長期協議、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等方式,與中核二三公司、華興公司、廣東火電等建安企業(yè)攜手合作,逐步提高核電站建安領域工藝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通過實施AE模式,中廣核承擔的核電機組建設得以順利推進,項目安全、質量、進度和成本等均得到有效控制,20萬工時工業(yè)安全事故率為0.017,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有力帶動了我國核電產業(yè)的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
回顧中廣核工程公司走過的十年,是砥礪前行的十年,也是碩果累累的十年。十年間,中廣核工程人與其他核電兄弟姐妹們一起風雨兼程,從大亞灣起步,把足跡遍布廣東,邁向全國,更把視線瞄得更遠。今天,當世界地圖擺在每一個中廣核人面前時,我們都有底氣自豪地說:我來了!